2390萬元!駐馬店市中心城區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設備采購項目
項目名稱:駐馬店市智慧城市服務中心中心城區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設備采購項目
預算金額:2390萬元
采購需求:排水和燃氣相鄰空間專項設備、橋梁專項設備、無人機巡查設備。
城市的有序運轉,離不開排水、供水、燃氣、橋梁等生命線工程的穩定運行。這些隱藏在街巷地下、橫跨江河之上的基礎設施,如同城市的“血管”與“骨骼”,支撐著居民生活與社會發展。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提速,城市規模擴張與人口密度上升,生命線工程面臨的負荷壓力與安全風險持續攀升。傳統依賴人工巡檢的管理模式,已難以應對設施老化、環境復雜、突發事件等多重挑戰,亟需通過智慧化技術構建全方位安全屏障。
國務院《“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明確提出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要求以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提升監測預警能力;住建部與應急管理部聯合發布的建設指南,更為此提供了清晰的技術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而韌性的核心,正在于讓城市生命線在沖擊下保持功能、快速恢復——智慧化監測與運維,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一、技術內核:構建全維度感知網絡
城市生命線智慧運維體系的核心,是通過“傳感器+數字化平臺”搭建起全場景監測網絡。針對不同設施的特性,部署位移、壓力、溫濕度、氣體濃度等多類型傳感器,實時采集設施運行的物理參數與環境數據。從地下管廊的有毒氣體濃度,到橋梁的振動應變;從建筑的沉降傾斜,到河湖的水質變化,這些數據匯聚成設施的“數字孿生體”,讓原本隱蔽的運行狀態變得可感、可知、可預判,為安全管理提供精準數據支撐。
二、場景落地:九大領域的智慧守護
排水場景
聚焦雨污水管網、窨井蓋、易澇點等關鍵節點,監測管網液位、流速、水質及積水點水位,構建排水設施“一張圖”。強降雨時,通過數據調度排水資源,提升防澇能力;日常則為管網改造、污水治理提供依據,保障城市水循環順暢。
供水場景
依托智能傳感器實時捕捉供水管網的壓力、流量、漏損及水質指標,快速定位爆管、污染等問題。從源頭到終端的全鏈條監測,確保居民用水的水量穩定與水質安全,減少水資源浪費。
燃氣場景
針對燃氣管道及周邊環境,監測可燃氣體濃度、管道壓力、外部振動等指標。一旦出現泄漏或壓力異常,系統立即預警,避免爆炸、中毒等事故,守護燃氣供應的“生命線”。
供熱場景
追蹤供熱管道的供回水壓力、管網周邊土壤溫度及泄漏情況,及時發現管道破損。通過精準監測保障冬季供熱系統穩定,讓溫暖高效送達千家萬戶。
橋梁場景
實時捕捉橋梁的位移、沉降、振動、應變等參數,分析交通載荷與風荷作用下的結構響應。動態評估橋梁健康狀態,提前預警潛在風險,延長使用壽命,保障交通動脈暢通。
建筑場景
監測建筑的位移、傾斜、振動及地震烈度等數據,為結構安全提供實時評估。從日常沉降到突發地震,全方位守護建筑穩固,筑牢居民生活的安全底線。
隧道場景
關注隧道拱頂位移、地表沉降、內部微震等參數,建立實時預警機制。應對地質變化與交通荷載帶來的風險,確保隧道運行安全,維系城市交通的地下通道暢通。
綜合管廊場景
覆蓋管廊本體的沉降、裂縫,以及艙內有毒氣體、溫濕度、積水等數據,同時監測入廊管線的流量與壓力。通過一體化監測,保障管廊及內部管線的協同安全運行。
河湖場景
監測水體的水位、流速、水質等指標,為洪水預警、污染治理提供數據。及時發現水質異常,支撐水資源調度與生態修復,讓城市水環境更宜居。
三、體系價值: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
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的核心價值,在于推動管理模式從“事后處置”轉向“事前預警、事中干預”。通過實時數據監測與智能分析,系統能提前識別風險趨勢——如燃氣管道的微小泄漏、橋梁結構的細微變形、管網的潛在爆管點,為運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當突發事件發生時,快速聯動應急資源,縮短響應時間;日常則通過預防性維護延長設施壽命,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在城市化持續深入的今天,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為城市生命線裝上“智慧大腦”與“靈敏神經”。它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級——以數據驅動安全,以智能提升韌性,讓每一段管網、每一座橋梁、每一片河湖都處于可控狀態,為城市的永續發展筑牢根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