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竹節草”來襲,內澇監測系統筑牢城市“防洪堤”
今年第8號臺風“竹節草”來勢洶洶,先后在浙江舟山朱家尖島、上海奉賢區登陸,給華東多地帶來強降雨。而短時間內的大量降水,極易讓城市排水系統不堪重負,雨水管網、泵站等設施若無法及時排洪,道路易澇點、涵洞、隧道等區域,就可能迅速積水,影響交通出行,威脅居民安全。臺風引發的城市內澇風險,讓城市排水系統面臨嚴峻考驗,而內澇積水監測系統,成為守護城市的關鍵防線。
一、內澇監測系統的“智慧防線”
(一)全域監測,精準感知
內澇積水監測系統依托智能監測儀器,構建“源 - 網 - 站 - 廠 - 河”一體化監測網。智能井蓋傳感器、雷達水位監測儀等設備,分布在易澇區地面與地下管網,實時采集積水水位、井蓋異動、管網流量等數據。不管是道路積水深度,還是管網運行壓力,系統都能精準捕捉,讓城市排水狀態從“隱蔽未知”變為“透明可控”,為防汛決策提供實時依據。
(二)智能預警,化被動為主動
內澇積水監測系統通過對動態監測數據的分析,能夠智能識別內澇風險,提前對易澇區進行風險評估,發出預警信號。當積水接近警戒值、管網即將過載時,預警信息迅速傳遞給管理部門,讓搶險調度“有的放矢”,把險情扼殺在萌芽階段。
(三)全流程追溯,助力科學決策
系統不僅監測實時狀態,還完整記錄排水全流程數據。從降雨開始,到管網排水、泵站調度,每一步數據都可追溯。管理部門能清晰掌握排水系統運行效率,分析內澇成因,為后續工程改造、排水規劃提供數據支撐。比如,通過復盤積水點數據,可優化管網布局,提升城市排水系統韌性。
二、應對城市排水管理困局
長期以來,城市排水管理存在信息壁壘、災情挖掘難等問題。內澇積水監測系統,融合住建、市政、水利等多源數據,讓排水系統全流程數據“看得見、用得上”。同時,系統以數據驅動決策,替代傳統“經驗判斷”,解決內澇災情價值線索挖掘難、事前預警不足等難題,推動城市排水管理向精細化、智能化升級。
從精準監測到智能預警,從全流程追溯到多部門協同,內澇積水監測系統讓城市排水管理更高效、更主動。未來,隨著系統不斷完善,搭配海綿城市建設,城市抵御內澇的能力將持續提升,即便臺風來襲,也能筑牢“防洪堤”,守護城市安全與秩序,讓居民在極端天氣下更安心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