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安全監測系統如何提前扼制險情?
隧道作為城市交通與跨域運輸的關鍵節點,長期處于地質環境復雜、交通荷載密集的雙重考驗中。圍巖變形、裂縫擴張、滲漏水等隱患如同潛藏的風險點,若未能及時發現,可能威脅通行安全。傳統人工巡檢受限于空間視野、時間間隔和經驗判斷,難以實現全時段、高精度的安全管控。
WITBEE?萬賓科技?隧道安全監測系統的應用,突破了傳統監測的局限。它通過智能感知設備與數據分析技術的結合,構建起全流程管理體系,再配合人工實地核驗,形成了一套兼顧效率與可靠性的隧道安全保障方案。
一、傳統模式的痛點突破
1.覆蓋局限:隧道內部結構復雜,隱蔽部位如拱頂、側墻縫隙等易形成視覺盲區,人工巡檢難以全面覆蓋;
2.判斷偏差:隱患評估依賴巡檢人員經驗,對裂縫擴張、位移變化等細微現象的判斷易受主觀因素影響,精準度不足;
3.響應滯后:巡檢間隔通常以天或周為單位,若期間突發圍巖變形等問題,難以及時察覺,可能錯過最佳處置時機。
這些痛點使得傳統模式難以適應現代隧道對“全天候、高精度”安全管理的需求,而智能監測系統的出現,正是為了填補這一空白。
二、隧道安全監測系統的核心能力
1. 系統部署的各類傳感器持續工作,覆蓋隧道全斷面、排水系統、圍巖等關鍵部位,無論是拱頂的細微沉降,還是側墻的滲漏水痕跡,即便處于人工難以抵達的隱蔽區域,也能被精準捕捉。相比人工巡檢的“階段性覆蓋”,這種24小時不間斷的監測,徹底避免了因時間或空間限制導致的漏檢問題。
2. 系統通過傳感器采集裂縫變化、位移幅度等關鍵參數,以客觀數據替代人工主觀判斷。例如對裂縫的監測,不再是“目測寬度”,而是通過數據記錄其擴張速率、發展趨勢,為隱患等級評估提供準確依據,讓養護決策從“憑經驗”轉向“靠數據”。
3. 依托5G/4G網絡,系統將監測數據實時傳輸至管理平臺,一旦發現數據異常——如圍巖位移超出安全閾值、滲水量突然增大等,會立即觸發預警。這種“異常即報警”的機制,相當于為隧道裝上“預警雷達”,讓運維團隊在隱患惡化前就能收到信號,快速調度資源開展處置,大幅縮短從發現問題到采取措施的時間差。
三、“系統+人工”協同管理
智能監測系統并非替代人工,而是通過“系統初判+人工核驗”的協同模式,提升安全管理效率。
系統預警后,會同步標注隱患位置、異常參數等信息,為巡檢人員指明勘察重點——無需再對隧道全域進行地毯式排查,只需聚焦預警區域開展精準核驗,既減少了人工工作量,又確保了處置針對性。這種“智能篩選+人工確認”的流程,讓隧道隱患在萌芽階段就能被鎖定并化解,形成“主動預防”的安全閉環。
如今,隨著隧道建設向更深、更復雜的地質環境延伸,安全管理的精度與效率需求日益提升。隧道安全監測系統以智能感知技術為核心,用數據驅動安全管控,再配合人工的精準介入,讓隧道這一“地下生命線”的安全狀態始終“可知、可防、可控”,為通行安全筑牢堅實防線。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