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管網漏損率為何居高不下?解決路徑有哪些?
供水管網作為城市水循環的“血管系統”,其漏損問題不僅造成水資源的巨大浪費,更影響著供水穩定性與民生保障能力。部分地區漏損率居高不下,背后既有技術瓶頸的制約,也有管理體系的短板。應對這一難題,需要從成因剖析入手,探尋系統性解決路徑。
一、漏損率居高不下的核心成因
1.人工檢測模式難以適應城市化發展:傳統檢漏依賴人工聽音,受管網隱蔽性、地下結構復雜及用水高峰干擾,探漏難度大;專業人員培養周期長,效率有限,難以覆蓋龐大管網,導致漏點漏檢。
2.地勢地貌引發供水壓力失衡:高海拔區域因自然條件形成低壓區,若強制提升壓力保障供水,會導致局部管網長期高壓運行,增加爆管風險并加速管道老化,陷入“低壓不足、高壓隱患”的困境。
3.缺乏全局化壓力管控能力:部分地區監測密度不足,調度人員無法實時掌握全域壓力變化,難以動態調整運行方案;科學減壓雖能減少漏損、延長管網壽命,但缺乏數據支撐的盲目調控易引發新問題。
二、破解漏損難題的關鍵路徑
1.構建智能化監測網絡:部署供水管網監測系統,通過智能終端實時監測管網設施及水質,實現壓力平衡、流量穩定的動態管控;及時捕捉爆管前兆并預警,為漏點定位、用水分析提供數據支撐,突破人工檢測局限。
2.優化全域壓力調控機制:基于監測數據建立“分區管控、動態適配”模式,高海拔低壓區通過局部加壓設備精準補壓,低海拔區域科學減壓至安全區間,既保障供水質量,又降低爆管概率,從源頭減少漏損。
3.完善全生命周期維護體系:結合監測數據建立分級維護制度,對高頻漏損區優先更換老舊管道,對壓力波動路段加強巡檢,變被動搶修為主動預防;通過數字化平臺整合管網信息,實現材質、鋪設時間等數據可視化管理,輔助維護決策。
供水管網漏損治理不是單一環節的改進,而是從技術到管理的系統性變革。唯有通過智能化監測打破信息壁壘,通過精細化調控平衡供需矛盾,通過全周期維護延緩管道老化,才能逐步降低漏損率,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為城市供水安全筑牢防線。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