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管廊監測的核心對象有哪些?
城市地下的綜合管廊,收納著電力、通信、燃氣、給排水等關鍵管線,是城市運轉的“地下命脈”。管廊結構破損或環境異常,可能引發管線故障,影響區域正常運行。而綜合管廊監測系統,通過鎖定核心監測對象,為管廊安全筑起科技防線。
一、結構安全:筑牢管廊穩定根基
結構穩定是管廊運行的前提,需重點監測本體與地表兩大層面:
1.艙體結構:管廊艙體長期受地質變化、周邊施工、車輛震動影響,易出現沉降、傾斜、裂縫。系統用智能結構診斷器實時監測沉降,捕捉部位差異,避免不均沉降致艙體變形、管線斷裂;借傾角振動監測儀追蹤傾斜角度與震動頻率,及時識別地鐵運行、工程施工引發的震動或自身結構老化導致的傾斜,防止管線受擠壓磨損;智能裂縫傳感器則精準監測裂縫的寬度、長度及擴展趨勢,捕捉細微裂紋,避免裂縫擴大削弱結構強度。
2.地表結構:管廊上方地表的沉降、位移、傾斜,可能源于周邊施工、土壤固結,間接擠壓管廊致艙體受力不均。通過智能結構診斷器監測地表狀態,比如捕捉施工引發的局部沉降,及時預警,避免沉降持續作用于管廊,形成“地表-管廊”聯動監測閉環。
二、艙內環境:守護管線運行“隱形屏障”
艙內環境直接影響管線壽命與人員安全,需聚焦氣體、溫濕度兩大要素:
1.氣體監測:警惕安全隱患
管廊內可能積聚甲烷、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濃度超標遇明火易爆炸;氧氣不足也會威脅作業人員安全。智能氣體監測儀實時監測氣體濃度與氧氣含量,數據超標立即報警,提醒運維人員通風、排查泄漏,規避事故。
2.溫濕度監測:把控適宜運行條件
溫度過高加速設備老化、影響燃氣管道穩定;濕度過大易致金屬管線腐蝕、電氣短路。智能溫度監測儀實時反饋溫濕度,運維人員及時調控通風、除濕設備,維持適宜環境,減少環境引發的故障。
三、系統價值:科技賦能全天候守護
WITBEE?萬賓科技?綜合管廊監測系統,整合各類智能傳感器,將結構與環境數據實時匯總分析,形成24小時監測網絡。它打破“零散監測”模式,實現“結構-環境”全場景覆蓋,避免人工巡檢的疏漏與滯后,精準定位風險點,為運維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從結構變形捕捉到環境異常預警,管廊監測的每一個核心方向,都是守護地下“命脈”的關鍵。隨著技術升級,綜合管廊監測系統將更具韌性,為管廊安全運轉提供堅實保障。
相關閱讀: